有芬蘭電影在香港商業戲院上映,(可能是有史以來首次),引起我興趣到電影院觀看。我想了解更多這個北歐五百萬人口小國。三十多年前到莫斯科和列寧格勒旅行,路經芬蘭三天,沒有在首都赫爾辛基仔細去看。當時大概印象是它生活水平比不上北歐其他三國丹麥、瑞典、挪威,不那麼多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而它接近蘇俄,有蘇聯附庸國味道。
時移世易,想不到它後來國際知名度大增,因為它竟然有世界最大的手機品牌,(或許讀者現時身上都掛有該國品牌的出品)。該個小國一年過半時間冰天雪地,卻有如此大規模的先進工業,真叫我稱奇。另一個引起我興趣的小國是以色列,位於出產石油、富有的阿拉伯列強當中,卻長期與之為敵,打仗幾十年還如此強硬,真奇特。
芬蘭電影英文名是《Black Ice》,在香港上映時改名為《誰和誰和誰有路》,外省同胞如果不明白這個香港片名的意思,很抱歉,這裡恕不解釋,勞煩他們請教香港朋友。該片得到去年芬蘭最佳電影獎,亦是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的節目,而我也留意到,它有份角逐去年柏林電影節最佳作品獎,份量相當。
它講婚外情故事,故事題材老生常談,各地自古皆有,而類似的小說、電影、電視劇等文藝作品,還會陸戰有來。差不多可以說,有人類存在的一天,便有這個題材的新作品推出。小國家的電影,有時會被美國好萊塢製作人看中,購買劇本版權,以英語重新製作一次,然後世界發行,這部題材屬老套的芬蘭情慾片會得到美國製作人青睞嗎?大家拭目以待。
現代社會風氣越來越開放,道德標準越來越寬鬆,婚外情常有發生,好像變得不算一回事。然而各地的電影卻提醒我們,婚外情悲多樂少,常引出悲慘收場。如果說電影世界是現實生活的反映,舊時的婚外情電影還算平和,而今天的則不弄到一團糟不會收科。現代婚外情有時只成為小風波,乃因部份當事人選擇公式化的法律程序來解決問題;另外有人以忍耐方式來把問題擱置;或許又有人容許含糊的情況存在,把衝突淡化。客觀事實是,婚外情事件堆裡底下有很多悲傷。
首先要指出,古今中外,所有社會都受到道德規範,婚外情一直不受主流容許。描寫道德與慾望衝突的故事是走偏鋒,相當冒險,文藝創作者要處理這樣的敏感題材,要營造特別的客觀環境。最著名的例子是,大作家DH Lawrence 1928年寫《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大導演David Lean於1970年拍的《Ryan’s Daughter》(港譯《碧血情天》),所寫的婚外情,都有角色存在身體缺陷。由於男方不能有正常性生活,女方便有婚外情。以一方有身體缺陷來帶出另一方發生婚外情,是早期婚外情故事的特色。
中國經典電影《小城之春》(費穆導演)也是以婚外情為主線,其主旋律是「發乎情、止乎禮」,婚外情是精神上的,而不是肉體的。沒有行動的柏拉圖式婚外情,在不違反道德、不引起社會動盪的情況下放鬆一下觀眾的緊張情緒,恰好表現中國正陷於苦難時代的1948年。當世界進入自由開放的現代,大家不要以為文明社會常有發生的婚外情只是雞毛蒜皮小事。道德規範和客觀環境其實一直沒有改變,仍是跟舊時代一樣,控制著所有人。今天香港富豪第二代常說,他們現在沒有父親那代的性自由,更比不上祖父輩。香港今天道德觀念原來比以前保守,怪不得今天香港人性行為,在世界排名屬最低一層。
看似開放的美國原來情況亦差不多,看美國電影便知道,婚外情在美國社會裡還是具殺傷力,有很大破壞性,結局亦是悲多樂少。最著名一部電影是1987年的《Fatal Attraction》(孽緣),男人攪婚外情,不要以為好過癮,第三者會死跟男方,非把他弄到家破人亡不罷休。中國俗語有「紅顏禍水」這句政治不正確的話,其實美國更甚,竟有ball destroyer這個說法(恕不附上翻譯,請自行找答案)。既然婚外情會引發悲慘下場,甚至攪出人命,因此美國和歐洲電影編劇和導演,會走前一步,以婚外情這個題材發展出偵探片、驚慄片、犯罪片來。
婚外情畢竟男女三角關係的一種,男女關係題材當然還是以文藝浪漫為主流。拍得成功的婚外情電影會是浪漫經典,在世界各地流傳。浪漫的婚外情電影特別受女性歡迎,因為可滿足她們在現實生活中實現不到的性幻想。
美國《麥廸遜之橋》(Bridge of Madison County)便屬婚外情電影其中一部經典,改編自Robert James Walker的暢銷小說,由奇連‧伊士活導演和主演,女演員是梅麗‧史翠普。男女主角的婚外情只有四天,之後便分手,女方還是回到自己家庭,與女兒在一起。男女雙方都把浪漫的四日化為「此情可待成追憶」。電影在世界各地都賣座,大概得到大半個地球接受。它的要旨是婚外情實現了、經歷了、享受了,有程度上的滿足,但只維持四日,男女沒有破壞社會和家庭現狀,不受到道德批判,而那隱藏的愛情昇華了,只存於空間,連女兒都覺得媽媽偉大,實在浪漫得很。
年前日本電影《情書》在日本和香港亦十分賣座,原來愛情可以不發生,只存在於空中和時間裡,亞洲年青女觀眾看到如痴如醉。美國製片人見獵心喜,找了香港導演陳可辛到美國重拍成英文版,不過引不起反應。
另一部日本作品周防正行導演的《談談情、跳跳舞》亦是浪漫的婚外情電影,受到各地歡迎,美國製片人亦購買該電影劇本版權翻拍,找來Richard Gere演出。日本版本得到普世欣賞的原因是中年危機的男主角與女舞蹈老師的婚外情,適可而止。中年男人要的是關懷,而不是熱戀,保持做好朋友,維持情人關係,不造成破壞,便是美麗、浪漫。可是拍成美國片,同樣沒有預期反應。
日本又有一個很轟動的婚外情故事值得關注,渡邊淳一原著小說《失樂園》很暢銷,繼後拍成電視劇和電影。一對中年男女愛得執著,女主角說:「我愛上我真正愛的人,難道這叫做外遇嗎?」電影由森田芳光執導,把兩人的熱戀,化為美得懾人的性愛畫面。可是結局乃兩人敵不過外界壓力,要一起殉情自殺。日本社會常發生這樣的事件,所以該作品內容有事實根據,然而殉情結局,畢竟屬於日本民族精神,而又好像是莎士比亞時代的事情,所以在世界其他地方,該電影並不如在日本哄動!
英國情況又怎樣呢?大作家Graham Greene小說《The End of the Affair》,男女主角有婚外情,向上天誓神劈願,牽涉到宗教,而婚外戀最終沒有好結果,帶出天意弄人的況味。名導演Neil Jordan拍這樣情節的電影,在其他地方並沒有很大反響。
另一部以英格蘭為名的婚外情電影《English Patient》,Michael Ondaatje(斯里蘭卡人,後成為加拿大人)原著,得過英國Booker Prize書獎,由Anthony Minghella導演,得到包括最佳電影等九個奧斯卡獎,十分轟動。小說曾被翻譯成三百種文字出版,真跨張,但要聲明,電影與小說情節分別很大。小說裡其實有多段婚外情,都發生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所以那些亂世霧水戰地姻緣是另外一回事,沒有現實參考作用。
歸根究底一句話,婚姻價值觀和人類道德觀念,就算經歷無數次衝擊,今天主流思想還仍然不接受婚外情,婚外情在今天還繼續成為小說、電視劇、電影題材。當然世界很大,總有些國家、總有些人較開放,容忍婚外情,視而不見,但那只是因人而異的個別情況,不能作普遍接受的風俗。
回頭說芬蘭這部婚外情電影,一開始是寧靜白雪世界,表現出人口只有五百萬小國的安詳生活,男主角丈夫是建築師、大學教授,女主角妻子是外科醫生、心理學家,這無疑是生活幸福愉快理想的一對。怎知他們屋外對面有年青女郎拿著望遠鏡在窺探,此時觀眾便知有山雨欲來。果然,激烈場面跟著發生,妻子發現丈夫有安全套,原來教授攪上了女學生。
這部電影由開始到結尾都沒有一點歡樂。它的重點是兩位女性施計謀,先是女學生窺探教授家人的情況,似乎要破壞其家庭;之後是妻子展開復仇大計,主動去尋找對手,並認識對手,二人並發展出超友誼的親密關係。
要說明一點,今天電影沒有藝術片和娛樂片之分,根本判斷不出那條界線。新導演柏德烈高韋加拍這部片,描寫出劇中人內心世界,但也兼顧趣味性,有驚慄片的味道,怪不得這部芬蘭電影也可以發行到香港上市。既然這部電影以報復為內容,當然結果還是悲慘收場。皚皚白雪似是美景,然而人的慾望放蹤,白雪還是弄出污泥,一如電影英文片名是污冰(black ice)。
看到五百萬人口國家的婚外情衍生出報復行動,令我想起七百多萬人口的香港,最近流行歌曲裡常出現「我活得比妳好」這樣的歌詞。今天香港的青春電影裡,愛情失敗者多存有惡毒的報復心態。我又想起近年香港各本八卦周刊所報導的婚外情故事,女愛情失敗者,多數都有怨憤,久久都有悲情,未能釋懷。「我要活得比你好」可能只是最溫和的表現,至於激烈的表現,則多是咒罵對方,唱衰對方,甚至不惜自揭瘡疤,要抱著勝利者一方一起死。
香港和芬蘭的婚代情故事出現相似情況,是偶然巧合,還是因為小地方容易出現劇烈競爭的情況,有待社會學家進一步分析。今天香港,年輕男女擇偶困難,在理想對象缺乏的情況下,爭奪必然激烈,失敗一方會怨恨、憤怒甚至報復,似乎成為常見現象,社會不幸。但願香港男女三角關係中的失敗者,心中少點怨憤,「我活得比你好」、要人家「後悔終生」這些話不宜說出口,心裡常懷恨,其實沒必要。中國俗語有說:「有緣無份」,愛情這回事,領略過,然後失去了,便讓它隨風吧!說不定「得到了也並不好」。又怨又恨,必定傷身,人生苦短,何必把它弄得更糟。(完)
#####
作者發表於各大報刊雜誌的文字,現經由作者整理重刊,公開閱讀。
[ #2009電影 ]